自残行为指的是有意识地用外力或激发器刺激皮肤或粘膜以导致疼痛的自伤行为,且行为没有明确的自我保全。孩子在做出自残行为时通常感到焦虑、沮丧、无助等负面情绪,并以此来暂时缓解这些感受。
自残行为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常见。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呢?通常有以下原因:
1、心理疾病
一些心理疾病可以导致孩子出现自残行为。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导致他们可能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采取自残行为来缓解疼痛和情感压抑。
2、家庭问题
家庭环境是一种容易引起孩子自残的因素。例如,父母长期压力过大,争吵不断,欠缺关注和支持,孩子可能会产生自我情感萎靡或自我否定等问题。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自残行为,试图缓解疼痛和自我压力。
3、学习和社交压力
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导致自残行为。他们可能感到在学校和社交圈中无人理解或欺负,他们很难直接应对自己的情绪,会把这些压力转移到身上。有些孩子会把这些复杂的感受和困境处理方式降低的自残行为上来解决。
4、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非常剧烈,导致孩子的个性和情感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朦胧的心态很容易歪曲自己的真实状况和所在情境,常出现情感失衡问题,而自残行为是他们处理自己的情绪和确立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5、激烈的情感反应
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喜怒哀乐等强烈的情感反应,也是自残行为的一个原因。例如,父母离婚、朋友离开,爱情生活等突然的事件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激烈的情感反应。如果孩子无法适当地处理这些情感,自残行为可能会成为释放情感的一种方式。
当发现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帮助孩子克服其自残行为。
1、建立开放的对话渠道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自残行为是由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的对话渠道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注意听孩子的话,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并给予他们关注和支持。如果孩子不愿意直接与父母谈话,考虑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等其他方面的帮助。
2、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由于自残行为通常与情感健康问题有关,因此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并监测孩子的情感状态。例如,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模式和活动,辨别出自残行为的预警信号等。
3、认真对待自残行为的风险因素
自残行为是一种具有风险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风险。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感,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对用具和药物等进行更紧密的管理以避免孩子进一步自我伤害。
4、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自残行为,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解他们消极行为的原因,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己潜在内心并积极应对和释放情绪。
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就选听心教育心理咨询中心,9年老牌咨询中心,专业靠谱!咨询预约:18522868098(同微信)。